全球化潮流已影響世界各國的社會以至教學體系,國際教學的趨勢亦「無可幸免」。國際教育的目的,在於培養學生世界公民意識,加多學生的跨國、文化溝通和交流的能力,進而提升學生適應全球文化的生活和國際的競爭力。語言承載著的是文化和歷史,所以語文的學習是最快了解其他民族、國家文化和國際化的途徑。
中文的競爭力
在全世界的語言使用上,英文為首屈一指擁有最多使用者的語言,據學者於《民族語》2019年的統計,以英文於母語的使用者為3.67億,第二語言使用者有8.984億;第二則為漢語(官話),母語使用者有9.215億,第二語言使用者有1.987億,在第二語言中排名第四。雖然漢語不及英語來得廣泛,但對於世界語來說,漢語也可算是語言學習中的新興語言,除了中國、台灣等母語國家,亞洲還有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國家,也設有華語學校;在世界各地英國、加拿大、美國等地的華語學校多不勝數,從華語學校的分佈、數目可見,全世界學習華語的華語生人數是持上升的趨勢。以上所提及的華語生並非只有華僑或亞洲學生,其中更包括許多來自不同語言為母語的國家。以英國為例,英國大學的漢學研究發展源遠流長,目前開設華語課程的大學數目也不少,貴族學校、國際試或大城市的學校或補習班都設有華語教學或考核,於廖修寬的統計發現直至2012年已有12000人左右,現今人數應更多。語言的使用背後代表的是國家的話語權,英文的流行,少不免是因為英國日不落時期的影響。現今,中國的崛起,內需的龐大吸引了不少的投資者和人材到當地發展,所以掌握漢語中文的確能提升不少的競爭力。
學習怎樣的中文?
在「中文熱」的風氣下,面對實際的問題,我們應學習怎樣的中文?繁體字和簡體字是目前中文使用的兩種類型,在1955年中國國務院公布以前,中文是沒有簡化字的,中華文化所用的都是繁體字。由於中共政權想減低中國的文盲人數,難以達到教育普及,所以推出了「漢字簡化方案」簡化了約二千三百個漢字。雖然簡體字的筆劃、字型結構相對簡單,容易入手,但同時出現了容易混淆的情況,對非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比較難掌握,而繁體字是涉及多年來的演變,當中包含代表涵意和音符,能令使用者從字型就則可以記得其音、義,在學習上更有幫助。舉例而言,「鄧」的左邊「登」是表音,簡體字則寫成「邓」則失去表音的作用,所以在「中文熱」的同時也要思考要選擇學習的怎樣的中文,這則視乎使用者的目的和需求。
參考:
1. 國務院關於公布《適用規範漢字表》的通知(1955年)
2. 廖修寬:〈善用東風–從全球中文熱推展國際教學〉,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〉2013年2期,頁70-75。
3. 《民族語》第23版(2019年)
Σχόλια